



刊物《有機報》官方網站。
【本報訊】去年十月,本報曾報道學生會領導機關選舉只有一組參選,連續兩年都沒有競爭的局面;同學對學生會時有不滿之聲,對選舉似乎也提不起勁,可是「世襲」意味甚濃的組別仍然當選。學年快將結束,新一屆選舉將於今年十月舉行,最終會否與去年一樣,只有一組參選組別呢?
月內將舉辦說明會
同學普遍對學生會領導機關選舉不感興趣,今屆學生會有何改善和部署?學生會理事長陳子成透露,目前正籌備選舉說明會,介紹參選資料和注意事項等,相信可於考試前舉行;在確定地點和時間後,便會立即以海報、學生會官方網站及電子報告欄等渠道公佈詳情,希望同學積極參與。
經歷兩屆參選和學生會工作經驗的陳子成認為,同學未有積極組閣參選學生會,除對參選不感興趣外,也可能是對學生會未有足夠認識;而且,遇上一班志同道合的人組閣參選,也不容易。
選舉投票率持續低下
同學對學生會選舉不感興趣,不單表現在組閣參選方面,投票率持續低下,也反映了同學對投票的冷淡。陳子成承認,去年的選舉宣傳確實出現問題,例如選委會及參選組別兩者的宣傳不足,導致很少同學到場投票。
在訪問過程中,記者嘗試向參選過來人陳子成「取經」;可是,陳子成對其經驗三緘其口。他解釋,一切選舉安排需交由選舉委員會進行,有興趣參選的同學,可出席月內舉行的選舉說明會,了解參選資料和要點。也可於學生會網站查閱內部規章「領導機關選舉制度」。
【本報訊】第八屆學生會副理事長張家樵回顧以往選舉指出,澳大學生的參選和投票率都偏低,更曾因此修改章程降低門檻,避免出現投票率不足而重新投票。
他坦言,經過選舉產生的學生會未必是優秀的,但經過一場激烈選舉而產生的學生會,在學生心中的印象和認受性都會提高,各參選組別亦能發揮互相監督的作用,如留意別閣有沒有違規宣傳,令選舉出現黑箱作業的機會降低。
學生團體「河蟹化」?
為何同學對學生會選舉不感興趣?張認為,同學對學生會工作都不甚了解,以為是舉辦活動的機構,不認為進入學生會能做到甚麼。其實,學生會應該代表學生爭取權益。但他慨嘆,最近的學生團體都被「河蟹化」,未有看到學生會進行關於維權的工作,他更質疑五四學生的青年精神何在?
張家樵指出,澳門大學學生會作為註冊社團,應該擁有自己的「話事權」,不少學生會成員或許會被校方視為「麻煩友」;但是,學生會就是以「對著幹」來維護學生權益。
參選助成長 先熟悉選舉章程
他鼓勵同學參加學生會選舉,因為這是一個幫助快速成長的地方。對社會歷練和問題處理方面都會變得成熟,對於將來就業會有一定的幫助。
他建議參選的學生事先熟悉選舉章程,若有含糊和不清楚的地方,便應該向選舉委員會反映及要求作出解釋。
【本報訊】五月一日除了發生警民衝突外,還有約四百名青年「歷史性」上街,全程沒有任何混亂,他們和平地完成遊行,並向特首提出青年人的訴求,沿途贏得市民掌聲。那是特區成立以來,第一次有青年自行組織遊行集會,主題是「增經屋保就業」、「關注青年問題」、「抗衡河蟹文化」。
人數遠超預期
「最終參加遊行的人數遠超預期。」發起人之一的 Esther 表示,約有四百人參與他們組織的遊行。她指出,社會問題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政府只顧經濟改革,社會已出現不平衡的情況。青年對不公平現象已忍耐很久,並對前途感到憂慮。
以往,青年人大多在互聯網表達意見,可能擔心得罪別人或影響前途等,表現較為沉默。數百名青年在「五‧一」出來表達訴求,Esther 認為是一次突破。她坦言:「各籌辦人與我都有同一目標,想令澳門好,不可以見到澳門如此下去。見到青年人願意站出來,大家都感到興奮。」
「河蟹文化」令社會沉鬱
由籌備到結束,最令Esther深刻的,是政府在集會地點等安排施予打壓,其中,民政總署要求他們更改集會地點。她認為當局應該讓遊行人士使用公眾場地集會,而不是以拒絕態度來應對。早前,終審法院就另一上訴個案裁定民署於「五‧一」期間不得限制集會地點。
遊行青年遞交給特首的信函中指出:「現在澳門存於官民交往、媒體和學校的『河蟹文化』令整個社會很沉鬱。」Esther 認為,青年有知道真相的權利,新聞媒體應按事實報道,不應有任何隱瞞或掩飾。遊行期間,青年高喊「報紙消息好鬼流、片言隻語怎麼夠」、「澳視澳門,日瞞夜瞞」等口號。
河蟹媒體皆社團唱雙簧
遊行前後,接受多個新聞媒體的訪問,Esther 認為部份編採者斷章取義:「閱看後,也不明白自己說甚麼。」另外,《澳門日報》既沒有訪問遊行發起者,反而訪問「澳門數一數二的河蟹」青年社團,她在網上形容兩者是「唱雙簧」。見到青年社團的「河蟹化」,Esther 希望成立青年團體,讓青年彼此鼓勵成長。
參加遊行的 Marco 狠批《澳門日報》:「它沒有資格做一份報紙,應該報道的事件都沒有報道出來,它是否真的關心澳門?」他又認為:「立法會基本是廢的,真正為民的方案均被間選及官委議員否決。所以,議會外需要一股聲音和力量。」另一參加者 Philips 直指,大部份「民間社團」只是為「搵錢」、「拜阿爺」,根本不能反映青少年的聲音。
打破沉默 創造歷史
遊行前夕,另一「八十後」發起人,以網名「風聲」在網上發表四百多字的感受:「明日就是我們打破歷史的時刻,一個屬於澳門年青人的大日子,終於來臨……那些年青人就只好在討論區高談闊論,將自己的意見和不滿宣洩出來……但他們為何沒有想到,既然在這個網絡裡有很多相似的聲音,為何不自發將這些聲音收集起來,成為社會上一把新的聲音呢?!」
【專訪】「五‧一」遊行警民衝突後,〈給澳門警察的公開信〉在網上流傳,其中提及一名警隊指揮官在 Facebook 指責與警方對峙的市民是「仆街」、「人渣」、「生就累人死就累街坊」等。一名青年讀到那番言論後,在 Facebook 開設反對該名警員言論的群組,短短七天內,聚得三千多名成員。
雖然,明白警察在當日很辛苦,但群組發起人Smallhou 問:「為何作為當日警察的指揮官 (Alan Saronie Un),竟然可以在一個社交網站講出不負責任的說話。」他知道不只一個人在社交網站發表類同的言論。其中一名網民 (未能證實是不是警員) 回應那位指揮官:「如果可以用暴力!!我實落 (樂) 意!」
指揮官要道歉
生於八十年代的 Smallhou 表示,看完警員的言論後,內心十分憤怒和悲痛。為了讓更多市民知道這件事,並希望那位指揮官為自己的言論向示威人士道歉,他在 Facebook 開設「五.一遊行..原來警察係咁睇d示威者..(反alan saronie un聯盟)」群組。
群組在短短的六天之內,已聚得近三千名成員。Smallhou 認為,這證明澳門有很多人不滿警隊的作風。他注意到,很多市民覺得澳門警察只是合法的小混混 (爛仔),認為警察根本沒有盡自己的責任。Smallhou 希望特區政府提高警察的質素。
群組發起人:不怕打壓
對於〈給澳門警察的公開信〉懷疑受壓而被刪除,Smallhou 開設群組前曾擔心會否受到打壓,但他覺得表達的都是事實和真相,所以不怕打壓,他相信澳門還是一個言論自由的城市。身為應屆大學畢業生,Smallhou 認為大學生有責任監督政府的施政和相關部門的運作。
《有機報》編輯:
今天在東亞樓九樓平台舉行了「迎夏日潑水嘉年華」,這次嘉年華會的籌備、宣傳都很認真,攤位遊戲內容不乏味,入場玩遊戲又可以做善事。
而在這次嘉年華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晚上八點零五分 (最後一輪) 抽獎環節中,得獎者幾乎都是穿紅衣的活動工作人員 (包括大獎、二獎得獎者),其中一名得獎者已是第二次得獎,她上台兌獎時手持一疊獎券,仔細找了好一陣子才找到得獎獎券。
初時我還以為誤闖了嘉年華閉幕後的工作人員慶功宴呢。手持大疊獎券,中獎機會總會較普通入場玩家高吧。當初因為說門票收益作慈善用途,所以我跟朋友每人購買一套門票,但看完這個抽獎環節,就令人有種「大家捐錢,工作人員抽大獎」的無奈感。
我不想以偏概全,恰巧我只看到最後一輪抽獎環節,不知道之前的抽獎環節情況是怎樣,也不知道是不是工作人員們都很熱心善事,所以每人買入很多套門票呢。
二O一O年四月十七日
潑水迎夏日繽紛嘉年華聲明
「潑水迎夏日繽紛嘉年華」活動圓满結束,首先十分感謝支持活動的所有參與者以及贊助商。本活動為「希望之源」所籌得之善款總額為澳門幣 21,854.1 元正。
鑒於內地旱災情況持續嚴重,本會取消活動當日所有潑水環節,以珍惜寶貴的水資源,對於十分期待潑水環節的參加者,本會藉此感謝各位對是次活動安排的諒解。
就有參與者對本活動提出了一些意見與質疑,本會亦藉此作出聲明以示關注:對於有同學投訴嘉年華會的主題不妥,原因是內地出現了旱災,指本活動不應以「潑水」為題。由於主題的構思於旱災發生前已敲定,而且以此主題進行了一系列的籌備工作,包括申請贊助在內等,故難以改變主題,但當本會得悉此災情後,已及時作出了調整,把所有關於潑水的活動取消,隨即在官方網站,澳大傳新電台,FACEBOOK 中宣佈有關內容,以表達對災民的關心。
其次,有同學指出抽獎欠缺公允,就此本會嚴重强調抽獎機會人人均等,抽獎過程是本著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進行的,絕無舞弊之嫌。工作人員是重要的活動參與者,故他們參加抽獎並不會影響此次抽獎的公平公正,而且工作人員參加抽獎也增加了其對工作的投入度和抽獎的刺激性,更能帶動更多參與者的支持。
特此公告
澳門大學會展市場管理課籌備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