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4日 星期四

《有機報》3 月號

畢委會成立過程 涉嫌違章 學生會理事長:做事要有彈性


【本報訊】大學畢業或許是人生的重要時刻,但最終會是「愉快回憶」或是「谷氣收場」,畢業前的倒數準備階段顯得尤其重要。澳門大學的畢業生有賴畢業生委員會 (簡稱畢委會) 處理及籌辦畢業活動事宜,包括安排拍畢業照、舉行畢業聚餐和製作畢業同學錄等。不過,今屆畢委會的成立過程卻引發爭議,被外界質疑違反相關規章。


二月一日,有準畢業生收到電郵,內容指「因為今年學生事務處遲遲未能交出本屆畢業生的名單,所以學生會未能到各專業的班上設『公投代表』這事情 (每年都會做的),所以因時間緊逼關係,畢委會找了我做我們這專業的代表,未知大家是否對我信任和想我擔任。」發出該電郵的同學隨後澄清指,原來每年公投專業代表是「並非必須」的。


學生事務處早於十一月底交出名單


然而,本報得到的可靠消息指,學生事務處不僅於去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將畢業生名單交給學生會,更在該會提出要求的一個星期內作出回覆。剛接任學生會理事長一職的陳子成接受本報訪問後跟進有關消息,不久以電郵方式回覆:「(學生會) 在十一月下旬左右應該已經收到學生事務處的名單。」


此外,按《畢業生委員會工作總則》(澳門大學學生會第 5/2005 號內部規章) 規定,學生會「理事會須於每年的九月至十月以通告形式召集該屆畢委會」。陳子成受訪時表示,由於他當時不在上屆理事會內,故不清楚沒有召集的原因。


為何上屆理事會遲遲未有召集畢委會?本報試圖聯絡上任理事長、今屆畢業生委員會主席高雪芝。記者曾在農曆新年假期前發出兩次電郵,卻得不到回覆,再在二月二十一日發出手機短訊邀請她接受訪問,隨後收到回覆,很高興被邀請做訪問,但是本人事務比較繁忙,故未能接受你的邀請,十分抱歉。」


「推選」不一定是投票選舉


對於《畢業生委員會工作總則》要求「畢委會全委會成員由各專業的準畢業生推選一名代表擔任」。據了解,有些專業的代表未有要求進行任何「確認程序」,便立即履行代表的職責,令人質疑其產生是否合乎規定。究竟「推選」是否含有「選舉」的意思?


學生會會員大會主席黃志寰認為,由於「總則」沒有規定「推選」的具體辦法,也沒有表明「選舉」的具體執行程序,所以「推選」就不一定要一個選舉的過程,故可以透過不同的方法產生各專業的代表。記者發現,共有七位上屆學生會領導層成員,出任今屆畢委會執行委員會的職位,接近總人數的一半 (超過百分之四十六)


未有發出向畢業生發出通告

畢委會的成立是需要經過一定程序的,按《畢業生委員會工作總則》規定,理事會須召集畢委會全委會的預備會議,日期、時間和地點由理事長決定,並必須於會議前八天或之前連同召集通告,以張貼的形式通知全體準畢業生。陳子成在二月二十五日的電郵回覆稱:「在召開成立臨時畢業生執行委員會會議時,的確未有出通告。」


對於今屆畢委會的成立過程與「總則」出現落差,陳子成稱:「規章是死的,依照每年不同的情況,相信規章有其必要性,但我們在做事方面都有彈性處理每年不同的實際情況。」


畢業生委員會工作總則


籌組過程乏資訊 學生擔心涉偷步

【本報訊】就畢業生委員會籌組過程的問題,本報走訪三位準畢業生。Lego 認為該委員會籌組過程缺乏透明度,有「突然得出結果」的感覺。Alex 從未見過畢委會的籌組通告,也未收過畢委會的成員名單。他估計原因是行政上的遺漏,不過也擔心背後存在偷步籌組,更甚是某些籌組者私下找他們想要的人。


他認為這現象反映是「小圈子」的運作,並希望畢委會遵循既有的制度,否則,他覺得好似是「佢哋自己玩哂」,很難放心委託他們籌辦活動。Alex 坦言,若畢委會繼續不提供充足資訊,如就某項活動開支缺乏詳盡交代,他和同學可能不會參加該項活動。


對於學生會早在十一月已收到畢業生名單,卻在籌組過程中有相關的人士指稱學生事務處遲遲未交出名單,Lance 覺得有說謊的成份。此外,他認為畢委會的成立程序早已有明確的規定,但相關人士卻沒有遵守,不管甚麼原因,都是有問題的。他期望畢委會能打點好一切之餘,要真正做到按照大家的意願行事。

校方多途徑收集 學生對餐廳意見 學生代表:校方曾有改善建議 成效不大

【本報訊】俗語有云:「民以食為天」,不少澳大學生在上課的 日子都需要留校用餐,因而餐廳的質素就成為學生關心的議題之一。目前校內有四間食肆,包括「小泉居」、「安德魯」、「大腳板」、「煮意」及一間同為「小泉 居」開設的小賣部。縱然學生對這些食肆提出過不少的意見及不滿,但一些問題卻始終長期沒有明顯的改善,是溝通誤會抑或改善出現困難?


前餐廳委員會主席彭執中傳給本報的書面回覆中表示,校方透過 多個途徑收集學生意見。如該委員會就有來自學生會、宿生會以及學院學生會的代表,為學生發言。學生亦可透過「好建議獎勵計劃」及電郵,或向學生事務處和學 生會反映意見,此外,前餐廳委員會亦曾邀請同學參加焦點訪談小組收集意見。校園服務處就會進行客戶意見調查。


其後,餐廳委員會把意見通知各食肆,並要求將跟進結果作書面 回應。學生事務處亦定期組織校園服務處、校園發展及工程處,以及學生代表對各食肆進行突擊衛生檢查,提出改善建議。


問及有甚麼問題曾得到改善,書面回覆內列舉一些個案,包括有 「小泉居」的員工已被要求在製作三文治時戴上手套;「安德魯」的價錢牌及付款分流亦已顯著改善。回覆進一步指出,由於現階段校園地方不足,故校方未能擴充 校園餐廳的面積或開設其他校園餐廳。


學生代表明白學生需要


前學生會秘書長伍偉發 ( Justin ) 曾以學生會學生代表,出席前餐廳委員會的會議。他指出,校內 食肆存在的問題不外乎食物質素、餐飲種類、及服務態度等。以學生認為「小泉居」員工服務態度惡劣為例,食肆方面以招聘人手艱難回應,校方雖曾建議進行員工 培訓,但成效顯然不大。


他續指,校方曾以公開招標的方式希望招募更好的承辦餐廳,但 卻沒有收到任何投標;Justin 認為,承辦校園餐廳成本高,暑 假或公眾假期多卻要支付員工薪酬,上課期間除了午飯時間外,其餘時間人流都很少;而校方為保障學生利益,會控制食品價格,所以,一般餐廳都較少考慮投標承辦。


Justin 指在新學期中,課程安排作出了新的改動,令食飯時間錯開,成 功做到分流,讓餐廳在午飯時間的人流稍為得到改善。


有機話你知


前餐廳委員會將重組成另一委員會,並擴大職權至校園內其他 店舖服務,如書店、洗衣、便利店等。


※按澳大橫琴新校區 的設計構想指出,新校園的各個書院均設有食堂,在中央生活及商業小區亦有提供餐廳和生活服務設施。

澳大新外賣餐廳「煮意」 負責人:認清學生的需要

【本報訊】本學年新開業的「煮意」負責人黃振威 ( Ray ) 是澳大去年的畢業生,他在大學時期已對校內用餐有深刻的感受,明白到澳大學生對飲食需求大,故在畢業前一年參加由學生會及學生事務處舉辦的「校園創業計劃」,更勝出獲得餐廳的經營權。


作為澳大畢業生,Ray 認為自己能了解學生的需要。在安排上,他避免重覆售賣其他餐廳的食品,以較有營養的糖水和豆漿來代替其他包裝飲料;另外他認為小賣部較少售賣暖呼呼的食物,所以「煮意」的餐飲偏重於熱食為主。但他笑言自己也有估計錯誤的時候,例如起初以為所有內地生都喜歡吃辣或包類食品,但後來經過觀察發現原來並非如此。


Ray 認為學生們對「煮意」的反應亦算不俗,普遍覺得能補足其他餐廳。 Ray 表示,有學生向他們反映意見,例如衛生問題及排隊點餐的速度等。在校方、餐廳和學生三方的溝通上,Ray 指,大多是學生主動向食肆或校方提出意見。Ray 建議在餐廳續約等事項中,校方可增加其透明度讓學生多了解。

電視廣告宣傳新校園 學生:較樓盤廣告更兒戲



【本報訊】現凡登上澳門大學官方網站,即可欣賞約五分半鐘的澳門大學新校區宣傳短片,該短片更設有三十秒的廣告版本,早前於澳門電視台播放。

現從事影視製作的導演許國明,是在一九九二年畢業的澳大校友。記者邀得他評鑑這廣告短片。他指出,宣傳片的畫質不錯,如畫面色彩和運鏡剪接等,從技術層面來看是合格的;但從表達手法方面來說,影像似乎缺少大學的象徵符號。他認為,宣傳片的影像較聲音更為重要,聲音 (包括旁白和配樂) 是對影像的一種輔助,若把聲音都拿走的話,觀眾有可能會認為是一個新城區發展廣告,甚至以為是樓盤廣告。

他指出,廣告最重要是喚起觀眾的注意,或把產品在觀眾心裡建立良好的印象。他認為,澳大新校區宣傳片的內容表達手法及概念都未能讓觀眾產生驚喜,一間以澳門命名的大學建立於橫琴而不是澳門,對部份市民 (包括澳大部份師生) 來說可能產生負面的印象,若宣傳廣告未能帶出驚喜,更難對新校區存有支持和期望。

現就讀新聞與公共傳播課程一年級的糊塗 (化名) 認為,宣傳片沒有看出新校園的特別之處,他曾嘗試關掉聲音遮蓋字幕看短片,感覺與房地產廣告相似。

現時就讀於機電工程系大三學生 OZ (化名) 覺得,澳大現時的硬件設備,如電腦室、實驗室、實驗器材和體育場等嚴重不足,新校園所指的新環境及硬件設置令他感到期待。可是,他較關注的交通問題,廣告短片只略略提及,較售樓廣告更兒戲,短片播出後,未能改變他原本對新校區持有的中立卻偏向於反對的態度。

澳大廁格再現「意見」 李展鵬:難理性討論





【本報訊】有讀者報料,在一月考試期間到澳大圖書館如廁時,發現廁格門板的「請按沖水掣,直至沖走所有廢物,多謝合作」指引上,「廢物」一詞被人用箭嘴加上「崔世安,加何厚鏵!!!」(如圖);標語在兩日後被清理。以往亦有學生在澳大廁格內張貼評擊校政的標語,較這次來得更具規模。然而,此類在廁格內「暢所欲言」的舉措,是否反映澳大的討論平台不足呢?

時事評論員李展鵬認為,正式討論的渠道不能說太少,例如一些 Open section 都可以讓學生與學校交流,另外,學校也有好建議計劃。空間不是沒有,只是年輕人選擇使用一些較另類的空間。

李展鵬指出,在廁所張貼標語較難做到詳細、嚴肅及理性地討論。澳門現時的社會變化較大,年輕人關心社會的意識比以往增強,但是發表的意見多半停留於一種發洩的階段,討論時的深度仍見不足,沒有太多實質的東西,他形容為「很多水分」。

澳大傳播學會早前曾短暫出現「自由講牆」,李展鵬希望澳大學生更多地在自由講牆場上發表文章,清楚寫出立論及理據,而不是以便條紙的形式寫一兩句說話。大學生觀察到有問題時,應該有能力去寫一篇文章,包括搜集資料、數據,甚至以理論作其文章的支撐。

李展鵬認為,年輕人受過一定的教育程度,在提出對事件的看法時,應該要有理由、證據、推論,然後去說服別人,一兩句的謾罵或情感的宣洩,是不能達到溝通的作用,對年輕人來說並非好事。

每次選科都覺得「好頭痕」

【簡訊】早前,一名澳門大學學生致電澳門電台節目「澳門廣場」直言:「每一次到選科的時間,我都覺得『好頭痕』。」她認為現時的選科制度不公平。這位同學坦言,這不是她的個人問題,也有很多學生受到影響。澳門大學亦透過該節目作出回應指選科系統已預設了公平的程式,確保同學的預約時間得到公平的分配。

有機社論:不為政權唱讚歌

早前關於「塔石年宵攤檔」的報道是憂多於喜的,有報章的標題是「天雨阻財路,年宵檔主露愁顏」,檔主們一方面批評民政總署宣傳不力,另一方面自組宣傳隊救亡;有些檔主更指主辦單位欠缺天雨的應變措施及設施。

特首崔世安在除夕年卅「循例遊花市」,檔主們想向他說甚麼呢?訴訴苦水,說句「生意難做」也算是合理不過。然而,有記者表示,一位年輕檔主的話令他們無名火起,一度以為是官方預早為檔主寫好的「台詞」。

原來,那位年輕檔主送崔「駿馬陶笛」,還向領導人解釋:「送笛,就是寓意崔特首發號施令,全澳門市民都聽你支笛!」隨即有報章為這「新聞」起了「小標題」:「檔主擦鞋叫市民聽特首支笛」。

聽聞那位檔主是澳門大學的學生。朋友甲問:校方會否感到尷尬?同學乙說:不會,或許大讚那位學生「青出於藍」,因為這學生對領導人的態度,與大學當局的非常近似。

國家領導人在回歸十週年為橫琴新校區奠基後,澳大校長接受傳媒訪問時竟然說:「我們一定要按照胡主席指示,按照特區政府的規劃,把大學辦好,努力為澳門打造一流人才。」

筆者聽了校長的話立時「毛管動」。辦好大學,打造人才不是教育者的「理想」,不是源自內心「自主自發」的行動嗎?為何胡主席說了些話,校長就忽然變得「被動」,要「按照」胡主席指示辦事呢?

胡主席的說話不單被視為「指示」,連他寫的字也被奉為「至寶」。大學領導者拿著「主席題字」時的笑容,或許較中了六合彩過千萬頭獎更「燦爛」。校方更要近鏡拍下題字「愛國愛澳,博學篤行」,供諸於世。

我們認為,政治人物、國家領導人的意見盡可視為勉勵,大學應有其一貫獨立、不該受外界 (尤其是政界) 影響的辦學方向。否則,我們不能不質疑誰在主導大學的發展、究竟大學還有多少學術自由?

大學任教及培養出來的知識份子更應是社會的良心,對錯誤的現象提出獨立的見解。然而,社會的問題往往涉及政權的統治過失,如果知識份子與統治者的關係過度親切,實在令人擔心他們能否如實說出「逆耳的忠言」。

我們認為,知識份子需要與掌權階層保持恰當的距離,更不應附和、吹捧侵犯公民權利的、漠視民意的統治者。《醜陋的中國人》作者柏楊在八十六歲時寫道:「不為君王唱讚美歌,而只為蒼生說人話。」撰寫《知識份子之背叛》的著名作者班達 (J. Benda) 談及真正的知識份子時認為:「叱責腐敗、保衛弱者、反抗不完美的或壓迫的權威,才是他們的本色。」

讀者來稿:我們要的究竟是甚麼樣的「世界一流大學」?【作者:李默】

和澳門大學所有的內地生一樣,我也曾在來到澳大之前作出過這樣一個選擇:內地大學或是澳門大學。當最終選擇了澳門大學的時候,我個人最大的理由是「在不一樣的環境裏,接受不一樣的教育」。我不敢代表所有內地學生的想法,但多年之後的我仍然慶幸當時的選擇:這些「不一樣」確實正如當日決定時所認定的那樣珍貴。

去年年底的十二月二十日,搭上「回歸十周年」這輛便車的澳門大學,為橫琴新校區破土奠基。澳門大學一面對浩蕩皇恩表示感恩戴德,一面誠惶誠恐的緊接聖旨,表示要「在不長的時間內,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學」。

作為澳大幾千學子中的一員,我無疑希望澳大成為世界一流的學校,但是,縱觀世界一流名校,沒有一所是向政治諂媚,得到「主子」眷顧而建成的,而是憑藉自身腳踏實地的努力,在自由、平等、開放、尊重智慧的學術氛圍之下,一磚一瓦的積澱而成。

當內地的有識之士一針見血地指出內地高等教育失敗的根源是無法擺脫「官本位」、「學術泛政治化」的沉重負累之時,澳門大學卻急不可待地拋掉身上珍貴的「不一樣」,向「體制」搔首弄姿。若是走這樣一條發展之路,「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的理想,恐怕也將無法逃脫這個國度的許多「大理想」同樣的宿命——以南轅之理想,行北轍之實。

且不說西方那些成名已久的一流大學,就當我感受臺灣這個近在咫尺的華人社會時,我已經深深的感受到,臺灣的名校的教育設施或許沒有澳大這麼先進,教師薪金沒有澳大這麼豐厚,但是學術環境之寬鬆自由,學術氛圍之濃厚,已經遠遠把澳門大學甩在了身後。那裏雖然沒有一幢幢新教學樓比賽一般拔地而起,但若是舉辦一場似「二十三條立法研討會」之類的學術活動,絕沒有人敢把活動「被取消」。

當臺灣的一流學校正在固本培元,加深積澱,學生們為了求知而求知,享受智慧增長之愉悅時,澳門的一流學校卻陶醉於自己美麗的皇帝新衣,把硬體上的「更大、更新、更先進」當做「一流」的指標,學生則想著應付完幾年課業來換一塊就職賺錢的敲門磚,這樣的教與學無疑已經偏離了教育的本質。

我之所以留戀澳門,因為它還未完全被鄰近的兩個華人社會同化,在那裏,物質已經被偷換成了生命的主題。在這個尚有歐洲小鎮風情的地方,文化與精神還能有一小片淨土得以殘喘,而大學理應是這片精神家園的麥田守望者,幫助社會接近成它「應該是」的理想形態,若是大學比社會本身更迫不及待的物質化、體制化,那倒是可以「在不長的時間內,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了。

讀者來稿:去廁所贏一台車……?【作者:米型同學】

記得以往每年的無綫台慶都例必有一個壓軸環節,就是無綫藝員大抽獎,而抽獎的方式就是藝員在一堆鎖匙中揀選一條去開車門,能夠選對鎖匙開得到車門,就可以成功拿走那一台車子。每個藝員都會一條一條的試下去,這條不行就試下一條……

難得這個情景竟然也被我在學校的廁所裡面看到,其實不只我可以看到,你們也一様可以看得到,不信的可以自己試試看,我還參加過哩!

只要你走到廁所裡 (我是女生,當然是指女廁呀!),你就可以看到很多同學每走進一個廁格,看一看以後,就走出來,再去另一個廁格去看一看,又走出來,重覆環迴多次後就會像抽中了對的鎖匙一樣走進去,再關門。

為甚麼會出現這「現象」呢?其實只要你嘗試一下去廁所就會知道了,而且你的動作也會跟她們一樣呀!

當你看到每一個廁格的不堪衛生情況,有的是滿地衛生紙的、有的是坐板滿是鞋印的、有的是滿地不明水漬的、有的更加滿廁血跡的,你叫大家怎樣進去那些廁格呢?所以都要一揀再揀,選一個自己能力範圍內可以接受的廁格。

這個情況在銀禧樓最為嚴重,可能因為那裡人流較多、廁格較多、又或是我較多使用而觀察到的關係吧!去廁所為何要受那麼「苦」呢?

但依我記得,銀禧樓的廁所在初使用的時候跟現在真的有很大的區別,以前銀禧樓的廁所是又乾淨、又充滿香昧、又有家的感覺的。很多同學都情願躲在那裡分享那天的有趣事情,簡直就可以坐在那地上一起聊天似的,但現在又如何呢?究竟是廁所髒了,還是同學的衛生意識髒了呢?

我再看一看清潔廁所的時間表是每兩個小時一次,是否足夠呢?還是應該在繁忙時間加密一點點呢?這要學校考慮考慮。以前在廁所常會看到一句話是「來也匆匆,去也沖沖」。我想現在可以把它改為「來也揀揀,去也梘梘」了。

有機外電

英女生要注意「夜間活動」的聲浪

英國廣播公司報道,劍橋大學紐納姆 (Newnham) 學院所有女生收到電子郵件,信中要求她們在進行晚間活動時把聲音放小,還指學院宿舍走廊有「擴音」作用,而且牆壁「非常薄」。

不少學生閱看郵件後聯想到自己和男同學的親熱行為。然而,發電郵的學院初級休息室負責人表示,同學們完全會錯意。她重申,「我指的是走廊裡的叫喊聲,還有午夜到凌晨的音樂聲。」

港大候選內閣指控在任內閣涉貪

香港「獨立媒體」報道,香港大學學生會幹事會唯一候選內閣「尚風」,以選舉制度不公平為由,在六場諮詢大會中,缺席四次。在首個投票日前,「尚風」更召開記者會,對未滿任的幹事會提出多項貪污指控,幹事會也召開記者會及發表聲明,表示相關指控並不屬實。

《明報》報道,「尚風」也向廉署報案,要求跟進港大學生會涉嫌貪污問題。「尚風」也在落選後,投訴學生會選舉「舞弊」、「製作假選票」。學生會評議會選委會澄清指控失實。

每月之星

特首崔世安在農曆年卅行花市,有年輕檔主送他「駿馬陶笛」,並笑著說:「送笛,就是寓意崔特首發號施令,讓全澳門市民都聽你支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