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4日 星期四

讀者來稿:我們要的究竟是甚麼樣的「世界一流大學」?【作者:李默】

和澳門大學所有的內地生一樣,我也曾在來到澳大之前作出過這樣一個選擇:內地大學或是澳門大學。當最終選擇了澳門大學的時候,我個人最大的理由是「在不一樣的環境裏,接受不一樣的教育」。我不敢代表所有內地學生的想法,但多年之後的我仍然慶幸當時的選擇:這些「不一樣」確實正如當日決定時所認定的那樣珍貴。

去年年底的十二月二十日,搭上「回歸十周年」這輛便車的澳門大學,為橫琴新校區破土奠基。澳門大學一面對浩蕩皇恩表示感恩戴德,一面誠惶誠恐的緊接聖旨,表示要「在不長的時間內,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學」。

作為澳大幾千學子中的一員,我無疑希望澳大成為世界一流的學校,但是,縱觀世界一流名校,沒有一所是向政治諂媚,得到「主子」眷顧而建成的,而是憑藉自身腳踏實地的努力,在自由、平等、開放、尊重智慧的學術氛圍之下,一磚一瓦的積澱而成。

當內地的有識之士一針見血地指出內地高等教育失敗的根源是無法擺脫「官本位」、「學術泛政治化」的沉重負累之時,澳門大學卻急不可待地拋掉身上珍貴的「不一樣」,向「體制」搔首弄姿。若是走這樣一條發展之路,「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的理想,恐怕也將無法逃脫這個國度的許多「大理想」同樣的宿命——以南轅之理想,行北轍之實。

且不說西方那些成名已久的一流大學,就當我感受臺灣這個近在咫尺的華人社會時,我已經深深的感受到,臺灣的名校的教育設施或許沒有澳大這麼先進,教師薪金沒有澳大這麼豐厚,但是學術環境之寬鬆自由,學術氛圍之濃厚,已經遠遠把澳門大學甩在了身後。那裏雖然沒有一幢幢新教學樓比賽一般拔地而起,但若是舉辦一場似「二十三條立法研討會」之類的學術活動,絕沒有人敢把活動「被取消」。

當臺灣的一流學校正在固本培元,加深積澱,學生們為了求知而求知,享受智慧增長之愉悅時,澳門的一流學校卻陶醉於自己美麗的皇帝新衣,把硬體上的「更大、更新、更先進」當做「一流」的指標,學生則想著應付完幾年課業來換一塊就職賺錢的敲門磚,這樣的教與學無疑已經偏離了教育的本質。

我之所以留戀澳門,因為它還未完全被鄰近的兩個華人社會同化,在那裏,物質已經被偷換成了生命的主題。在這個尚有歐洲小鎮風情的地方,文化與精神還能有一小片淨土得以殘喘,而大學理應是這片精神家園的麥田守望者,幫助社會接近成它「應該是」的理想形態,若是大學比社會本身更迫不及待的物質化、體制化,那倒是可以「在不長的時間內,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