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1日 星期一

回歸後新聞自由更惡劣 社會每天被餵食麻醉品



【本報訊】時事評論員及新聞學教授譚志強認為,回歸十年的新聞自由較以往惡劣,而媒體的失職可能令社會問題日趨嚴重,無法得到解決。他指出,下屆政府必須改善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否則可能出現更嚴重的社會動盪。

定要令報章領導層感到壓力

  任教新聞與公共傳播課程的譚志強觀察到,回歸後的「新聞自由」較以往惡劣,連一般市民的「言論自由」亦被縮減。原因之一是政治結構的改變,回歸前的華文報章盡責地「盯著」澳葡政府,亦讓市民發表意見。

  回歸後出現了質變,特首與華文報章擁有者均是中國人,同樣是「愛國愛澳」的,報章監督政府的能力相對下降。此外,政府透過提供辦報津貼,以及對個別報社低價批出土地等手段,令報章不批評政府,甚至高舉官方的決策。

  「痛感實是身體出現問題的警報器,新聞如同身體的警覺器官。」譚志強解釋,若社會已出現問題,媒體卻每日聲稱「很快樂、很舒服」,如同「每天食麻醉品」,使病情因延遲診治而日趨嚴重,社會問題甚至無法得到解決。

  譚志強舉例指,市民不滿政府的批地政策,報章不單沒有揭露或嚴厲批評,甚至附和政府的決定。他認為市民可罷買、罷看某些報章,或發起大型抗議行動,一定要令報章的領導階層感到壓力。

下屆政府必須處理三大事項

  譚志強認為,澳門的經濟在過去十年確有相當發展,然而,她失去了相對休閒的生活,對文化、文物、建築的情趣亦漸漸弱化。譚對澳門作出評鑑,「錢是多了,但品味差了,經濟發展有很大進步,生活素質卻較以往低落,無論是交通、空氣、衛生、倫理關係均較以往差。」

 身為時事評論員的譚志強接受訪問時表示,下屆政府需要處理三大事項:輕軌、房屋、舊區水浸。譚在《明報月刊》以「回歸十年的澳門!」為題撰文:「在無法有效反映和整合各界民意 (特別是改善基本生活需求的意見) 的現行政治制度下,怨氣日漸積聚,愈積愈多,早晚會導致更大更嚴重的社會動盪。」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