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刊物《有機報》官方網站。
【本報訊】九月十八日本報記者無意中發現,在校園內某些通告欄上,張貼了數張 A4 大小的改選通告。通告上的蓋印日期是九月十五日,但參選組別要在七天內 (九月十四至廿一日,後來在網站公佈延期至九月廿四日) 呈交提名、政綱、宣傳計劃及物料。除了相關的通告外,既沒有宣傳海報,也沒有電子郵件和手機短訊的告示。
「新敢閣」十人為上屆班底
與往年一樣,只有一個組別參與今次選舉,再次出現沒有對手競爭的局面。在今屆參選組別「新敢閣」的廿三人候選名單中,有十位幹事是即將任滿 (簡稱:上屆) 的領導階層成員,而且,今年的選舉委員會主席更是上屆的監事會主席,並由上屆會員大會主席委任。現行安排會否令上屆的幹事,在選舉中佔有較大或絕對優勢呢?會否令選舉的競爭性下降,造成同學「別無他選」的情況?本報訪問「新敢閣」理事長陳子成及監事長何智偉。
難說一組參選不健康
記者問及近兩屆選舉,只有一個候選組別供同學「選擇」,這現象是否「健康」?「新敢閣」監事長何智偉表示,如果同學認為只有一組參選已經足夠,很難說這是不健康的風氣,而且不用浪費兩組選舉的資源。同時,他們對多組競爭持開放的態度,大家亦可透過競選來提升各組別的水準。
對於有十位舊領導階層的成員參與新一屆選舉,更呈現內部升職的趨勢,會否給人「一代傳一代」的感覺?何智偉認為不存在欽點的問題,學生會領導階層是學生投票選舉出來的,這顯示同學們對參選組別的信任,若同學不滿上屆學生會的表現,便不會把選票投給相關組別。舊人過渡新屆領導層的情況,會否把上屆的思維或辦事模式一直延續下去。
何智偉引用崔世安的競選主題「傳承創新」,領導機構的新、舊成員可彼此互補不足。「新敢閣」理事長陳子成指出,每屆參選組別的理念和政綱是不同的,而每年均會進行選舉,新的元素也可藉此引進領導機構。至於未來學生會會怎樣提醒其他學生有關選舉事宜,他們會考慮在明年五月向全校同學籌辦選舉說明會,但具體細節需時商討。
有意參選需七月起著手籌備
根據學生會《第 7/2006 號內部規章領導機關選舉制度》第二十六條規定,每一屆的選舉提名期為十天。今次學生會選委會將首次公佈的七天提名期改至十天,然而十天的提名期是否充足?選委會主席朱一菲承認,十天時間對新生,且沒有經歷過選舉的同學而言,是肯定沒有辦法作出反應的,這十天只是讓參選組別收集簽名提名和提交參選表格,若果有學生有意參選,七月份便需要著手準備了。
朱一菲表示,學生會在新生介紹會時,會向新生介紹在何時舉行學生會選舉,不過,學生會沒有向其他在校生作講解,因為學生會默認這些「老生」知道九月會進行選舉提名。朱一菲坦承,在九月提名期時才公佈選舉程序,確實會對一批同學不太公平。但他也指出,若提早公佈提名日期亦出現問題,因為選委會在八月底成立後,才能張貼提名通告。
考慮改革選舉制度
朱一菲透露,他在九月初經學生會會員大會推薦接任選委會主席,在這麼短的時間下,即使選委會想把宣傳預算提高,但實際上是沒有時間在提名期內進行更多的宣傳。
朱一菲也同意,在制度上的確出現問題,如選委會成立距離開學日期太短,即使有意加入選委會的同學,在缺乏經驗的情況下,便要開始選舉的籌備工作。至於過去兩年只有一組有經驗的內閣出來參選,與十天提名期在選舉前一個月才公佈,朱一菲認為關係不大,重點在於擔任選委會的人,都是四年級生居多,他們完成當屆選委會職務後,都直接畢業了,後來的人能參考的,就只有留下來的文件。
(提名期結束後,選舉委員會才在校內數個地點懸掛選舉宣傳橫額。)
【專訪】第四屆立法會選舉在上月底曲終人散,在一百二十二名候選人中,只有十二人能擠身直選議席,而以第六組「公民監察」第一候選人首次出戰的林玉鳳,最終獲得五千三百二十九名選民支持,未能晉身立法會。她接受本報專訪回想時指出,選舉過程中的不公平實在多得難以數算。
「良知」敵不過「馬仔」
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及人文學院傳播系助理教授林玉鳳指稱,「公民監察」的印刷品較少被丟在地上或垃圾筒內。不過,在投票日前三天,她和助選人員到北區派發印有「憑良知‧創歷史」的宣傳催票咭,隨後,她看到地上有很多催票咭,並發現另一組別的助選人員向市民派「馬仔」(薩其馬) 等小食,原因是他們開出一個條件:「先丟掉催票咭,才能取走食物。」
林談到這經歷時,流露著難以忍受的感傷說:「良知!良知敵不過一件馬仔!我很傷心,在整個選舉中,那一幕是令我感到最傷心的。」
她說:「普羅大眾指控社會不公平和有錢人『大晒』。為何有錢人『大晒』?因為他們讓有錢人『大晒』。若果我是在場的市民,會買十件馬仔,叫那派發者『除衫』!我不會讓你們這樣羞辱的!」正當不少人覺得她有機會取勝的時刻,她當天預計在北區的得票率不超過百分之三,並且會在選舉中落敗。
記者問:「為何你們花時間在北區呢?為何不把資源集中於高學歷區?轉變北區可能要十年或更長的時間。」林玉鳳回應,「如果北區不轉變,澳門就沒有真正的民主。那裡是民主重災區!」北區有十多萬人,如果主流價值是「貪小小,無所謂」,林直言:「澳門就無得救了!」
每天都有不公平的事
林玉鳳在選舉結束後回到校園,記者問她在選舉中,有哪一件事是最不公平的。林回應:「太多不公平的事了!每一天都有!」
她列舉多項選舉不公平的先天因素,其中包括法例容許選舉經費的上限是八百多萬澳門幣,這規定使「有錢」和「冇錢」組別之間出現難以跨越的鴻溝。盛傳有組別在選舉中花費過億澳門幣,其中一個原因是參選人以非選舉名目大排豪宴,其支出卻未納入選舉經費內。
在後天方面,林玉鳯認為選管會有偏坦之嫌。例如,部份媒體為某些組別以各種名目提供很大的篇幅,讓候選人的曝光率激增,此舉有違公平原則。可惜,選管會沒有作出適當的回應。此外,她亦批評政府在投票前推出多項回歸十年來未能制訂的重大政策,她質疑此舉實為某些組別助選。
加害者邏輯的惡性循環
過去三個月,林玉鳳體驗到澳門的深層次問題:被害者一方面受到加害者的迫害,另一方面又運用加害者的邏輯,對待其他希望改變社會的人,迫使他們改變初衷,這情況更持續循環下去,導致社會難有改變。此外,她認為在澳門社會中,善良的人多於邪惡的人,但是,善良的人的軟弱程度是她所預料不到的。
林玉鳳宣佈參選後,社會上出現各式各樣的謠言,其中包括倡導民主的人士,指她是中共的特務,接受指示參選,藉此搶走民主派的選票。事實上,有很多人把各方說法轉告給她,還指出加害者是誰,但那些人卻很少為她據理澄清。
對於有人聲稱「澳門有大多數共識」,經歷選舉後的林玉鳳認為,這命題是假的。她解釋,在參選人之間,根本沒有議題,更談不上在議題上的共識。公眾不知道有多少組別贊成普選特首,或者有多少候選人贊成公屋建在石排灣;而較清楚的是大家希望仔建公立醫院。她笑言,這是常識,不是共識。
林玉鳳認為,百多位參選人對「政治」的看法也根本沒有共識,存在頗大的差異。一些人眼中的政治是反貪腐,也有人認為政治是奪取私利的手段,或是經商盈利的助力,當然,也有一些人希望透過政治改變社會。她卻非常認同孫中山先生的主張:「政治乃眾人之事」。
林玉鳳舉例批評多位候選人說,他們還未弄清電視辯論的功能是甚麼。其他候選人在論壇的表現,使她覺得自己如同一個交足功課的好學生,卻被其他同學杯葛。更有候選人在辯論後說:「林小姐,選舉是一時的,做人是一世的,祝你以後順風順水!」
縱然,在今次選舉中有不少負面體驗,林玉鳳沒有感到很傷心,只為未能晉身議會而感到可惜。反之,她覺得在短短三個月內,看到過去三十年所看不到的澳門。喜歡寫作林玉鳳說,縱使沒有資源出版書籍,她也想把選舉經歷撰寫出來。
她在九月出版的《公民監察通訊》中寫道:「我相信,我們已經贏得了希望,一個只要人人肯爭氣就可改變澳門的希望,一個只要憑良知,就能創歷史的澳門的明天!」
※下期《有機報》將有另一立法會選舉參選人 ─ 澳門大學學生周庭希的專訪。
【本報訊】現凡登上 YouTube 搜索「迎新宣傳短片」,就可以看到學生會為迎新活動製作的四條宣傳短片。雖然宣傳片拍攝手法「大膽創新」,但同學對短片內容有讚有彈,有說能加強新鮮人對澳大的認識,也有說其內容意念低俗。
新舊生各有褒貶
據了解,學生會為宣傳各項迎新活動,今年特別新增短片項目,讓新生了解校園生活。四段短片的主題分別為「校園活動多姿多采」、「愛情由此起」、「中西文化薈萃」及「識飲識食識嘆」;短片除了在校內電視和上載到網絡播放外,亦在「勁爆迎新夜」活動當晚穿插播放。
有參加迎新晚會的社會系舊生 Amy 和 Feena 表示,短片內容有趣吸引,可加强新生對澳大的認識和歸屬感,達到宣傳效果,唯一不足是播放渠道較少。至於英文傳意新生 Ian 亦對宣傳片表示讚賞,令她期待大學多姿多采的生活。
雖然宣傳片獲得不少同學的支持,但亦有部份同學感到片段內容無厘頭,甚至大為反感。工商管理學院三年級生 Keith 認為,宣傳片內容意識不良、而且「九唔搭八」,他覺得短片只是純粹「搞笑」,並未能真正讓新生認識澳大。
宣傳片外判「花漾壯男」
R&B (迎新籌委會主席) 解釋,由於負責宣傳工作的同學突然抱恙,為免影響拍攝進度,學生會決定將短片外判給「花漾壯男」製作;短片主題由學生會構思,再外判交由「花漾壯男」製作,短片主要傳達大學生活除了讀書和兼職外,還可以有多姿多采的社團生活和談情說愛。
他認為,同學普遍覺得宣傳片有趣味,對於有負面的評價,例如「追女仔」情節,他指稱,大學是思想自由開放的地方,滙集有不同的意見,未必所有人都能接受宣傳片的內容,但主辦單位會收集同學的意見,作出改善,並在將來製作同類型的宣傳片時,會改善意思表達上的不足,亦會多考慮到不同觀眾的感受。